粤媒:中超应完善产业体系 强行"中性名&quot

只有真正让足球变得产业化,中国足球才有希望。 只有真正让足球变得产业化,中国足球才有希望。

  中国体坛热度最高的赛事是什么?答案当然是中超,它所引起的关注度远非CBA女排联赛可比。遗憾的是,中超这么多年来始终无法自我创收,每家俱乐部都是赔本赚吆喝的状态,虽然足球被巨额注资,中国足球却始终没能实现产业化。

  新快报记者 王敌

  俱乐部现状

  无形价值远远大于产业价值

  什么是产业化?说简单点就是自给自足,可以通过门票收入、转播权、衍生品、比赛日周边、赞助商和转会费支付俱乐部的基本开销。当然,自给自足只能算是产业化的基础,但若是这项基础都达不到,产业化的一切都是空谈。

  非常可惜的是,在中国足坛,各家为此注资巨多,而且基本都是纯投入式的建设,资金却没能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去,而是大量堆积在金字塔的顶端,工资支出更是占据了俱乐部年预算的七成以上。

  在这种无法自负盈亏的状态下,任何集团都更看重俱乐部带来的品牌效应,从而也直接导致了俱乐部无形价值远远大于产业价值的现状。

  这句话什么意思?举个例子,中超俱乐部极少在球衣上印第三方广告,这并不是没有商家愿意出钱,而是集团每年都要斥几亿、十几亿甚至几十亿元养俱乐部,球衣上几千万元的广告费也就显得不那么要紧。正因为球衣的广告都是在宣传母公司的相关产品,所以也就不难理解,为什么有球队会在重要比赛时不惜与赞助商违约,然后挂上自己的招牌。虽然这个影响很坏,但归根结底——宣传别人不如宣传自己,这是中国足球的大环境使然。

  不只广告赞助费用无济于事,中国足球俱乐部的票房、转播费也是赔本状态,周边产品更是几乎卖不出去,再加上杯水车薪的奖金分红,相比起集团对俱乐部的投入,俱乐部在其他方面的收入根本不成比例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与其说经营俱乐部是“赔本赚吆喝”,还不如更直接点说是“死要面子活受罪”。倘若连面子都不给了,那么中国足球很可能会失去最后的给养。

  仍在哺乳期

  强行要求中性名是揠苗助长

  根据中国足协的政策,到2021赛季,中超各俱乐部都要变更中性名,即队名“去企业化”。广州恒大要去掉恒大,广州富力要去掉富力,江苏苏宁要去掉苏宁,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种类似于AC米兰、国际米兰的名字。看起来这似乎是一种进步,实则是只看到了成熟体育产业的皮毛。成熟的联赛,俱乐部对背后财团的依赖并没有那么大,绝大多数俱乐部基本能做到自力更生。

本文来源:https://www.ttzb.cc/zuqiu/21754.html

郑重声明:<粤媒:中超应完善产业体系 强行&quot;中性名&quot>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